第81章 一飞冲天

    第81章 一飞冲天
    苏軾想插话说新城建设债券的事儿,却被李长安一直按著话头。
    他说起来学校如何建设,怎样运转,將来如何辉煌,滔滔不绝,好像自己就经歷过似的。
    说完了学校,又扯著苏軾去一楼,介绍起来“证券交易所”。
    这本来是晋陕商会孔家的营生,现在经过富公的牵线搭桥,转给了李长安使用。未来,这里將改变功能,成为汴京最大的“交引”交易场所。未来增设面积后,可容纳一千名买家卖家进行交易。
    相比於一般的“交引铺”,这里不但买卖榨货务所权的一般货物,还独家经营国债和建设债券。
    除此之外,附近整条商街,將被打造成一条“金融街”。
    票据匯兑,资金拆借,融资理財,质押贷款等等,这一片將形成一个以金楼为核心的,金融服务中心。
    等一切成熟,他还会开发一种完全创新的產品--股票。
    这可是个神奇的东西,做好了不但能生財发家,更重要的是能平衡权力,弥合分歧,將地域、
    语言、风俗、阶层不同的人,捏合成一个有共同利益的整体。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,比写十本哲学书都厉害。
    苏軾听得是一头雾水,眼珠子直画圈他也不知道李长安哪儿来那么多想法,那么多新词儿,居然凭空想像,就把事情说的头头是道。
    说完了金楼,李长安还要给他讲沈括的“天才学校”。
    “停,先停一会!让我缓缓!”
    好傢伙,自己年轻时跟老爹上课都没这么累,李长安的怪词儿听一遍跟马蜂一样,总感觉要蛰人。
    “咱们还是先从眼前说起,两件事情。第一,老师说我的变法方案还不成熟,需要完善;二:
    现在新城建设这个诱饵不成功,你有什么补救方法,没有这个好处,官制改革就难以得到支持。”
    李长安浑不在意,“多大的事儿啊,长脸,你得万物长宜放眼量。远景正確,才能道路正確!
    苏軾可不听他忽悠了,万里征途也要一步一步走,先解决了眼前再说。
    中午叫了外卖,从河对岸的酒家买了一个四凉四热的席面。
    眾位元老再次聚齐,喝著小酒,不由得心情激盪。
    这才几个月,钱韦明成了总编;刘三强成了风流场的大佬;司马康成了数万人的总裁;苏軾坐上了开封尹的椅子。
    李长安,从一个翘家归来的紈,一飞冲天,儼然现在是京財富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。
    他两个长隨,一个管著日渐壮大的惠民钱行,另一个运营著日进斗金的厨娘学校。
    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啊。
    可惜时间才中午,不能开怀畅饮,通宵达旦。
    吃完了饭,苏軾刚想重启话题,却被一波又一波的业务给打断了。
    这么些大户购买了国债和建设债券,总不能就凭一纸空文,算是完成了交易。
    超过十万贯的买卖,手续都很繁琐,不但需要字据,还需要一个“结算中心”。
    此前,汴京明面上有两个结算中心。
    第一是国库,第二是大相国寺。凡是进行超过万贯的票据交易,都要换兑成这两处的存单。
    而李长安这次要干的事儿,是成立第三个结算中心。
    国库都欠银子了,存进去风险很高;大相国寺本金才三十几万贯,国债这么多钱,他们也吃不下。
    於是,以国债监委会做监管单位,以国债到位的部分款项为基本金,要成立一个新的金融结算中心一一金楼。
    凡是汴京超过三千贯的买卖,此后都可以使用“国债金库”暨金楼开出的存单作为结算票据。
    苏軾瞧著稀奇,一路跟著,想看看李长安到底是怎么赚钱的。
    他们现在所处的金楼,只是临河一面的房子。
    向南,还有围成门字形的后院,三栋房屋都是砖石结构,中间是长宽大概有几十丈的空旷院子。
    李长安所说,后院將建成一个金库,至少日常存放三百万贯现金的金库。
    这三栋房子如今改的更为稀奇,临街的窗户全都封死了,只向內开窗开门。想要进院子,都要经过一个像城门洞子的甬道,还要验明身份和搜身检查。
    进了房子,里面摆放著一些底部带金属轮子的小车,在地面上立著高高的厚重的木架。
    他说以后这里將用来存储铜料、银块、金条。
    大型商家可以开户,存储交易所用钱財之后,获得结算中心的託管服务。
    以后交易,只需在对应的库房间挪动金属块就成了。
    日常经商,只需拿著金楼开具的专用票据本,带上自己的印签,一个人出门就能做几万贯的大生意。
    苏軾看了个稀里糊涂,这买卖能有什么用,囤了这么多金银,也不怕哪天被人抢了。
    “这你就不懂了吧,別看你文采天下无双,做钱的生意,肯定不如我。”
    李长安解释,大额交易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。
    如果是钱货两清,很多买卖根本就做不成。比如你要买南阳的麦子,货商几百船发过来,你要是不付钱,或者手中短缺,人家就只能低头降价卖给別人。上下浮动个几厘钱,都够一个中型商户破產好几回的。
    这种交易就需要关联担保,粮商运粮之前,有居间帮著验看货物,码头髮货。
    同时,粮商也要收到一笔保证金,大致是交易额的半成。一旦交易取消或者出了岔头,这笔钱就赔给粮商做补偿。
    关键之处就在於有人不讲规矩,或者是用小型便钱务的飞钱骗人,或者动用权力黑吃黑。
    这样一两次之后,市场就会失去信誉,交易成本急剧上升。
    所以,聪明的大宋人利用官方的权货务和交引务进行交易担保,用官方抵当所作为结算中心。
    把几百船粮食在南阳榨货,然后开出交引票。
    汴京的大商户无需派人去南阳,只要在榨货务或者交引务买卖票据,然后上码头交割货物就行。
    至於货不对版,缺斤少两,有权货务负责担保追偿。
    粮商也不怕汴京的权贵商人耍赖,他们只认抵当所开出来的飞钱,绝不会吃了假票据的亏。
    然而,这一切完美的交易流程,被朝廷连年赤字的消息给击溃了。
    很多大宗贸易的商人不再相信抵当所的飞钱,因为朝廷要强行“借贷”。
    英宗时期,朝廷陆陆续续用这种方法,从商家手里借了一千多万贯,导致很多外地商人不再运货进京。
    要做买卖,那就拉著丝绸或者瓷器或者金银铜去外地,在人家的地头现货结算。
    这一来一去,不但增加了人手成本,也加大了在途的被抢风险。
    赵项登基以来,汴京的商税已经连年下降,比爷爷仁宗朝时期少了两百多万贯。
    李长安看中的正是这个机会,打造一个准备金相当於抵当所,信誉度等同於大相国寺的,超级结算中心。
    吕惠卿管著度支司,权货务、交引务都在他手下,正好结合上国债业务,重新打通这个交易流程。
    三方受益,国家收到了税,商人减少了交易成本,国债监委会赚到了钱。
    一张票据开出去,金楼要收千分之三的服务费,如果大宗贸易结算恢復到仁宗水平,这一年光抽水就能赚到十几万贯。这还是小钱儿,有了金楼的交易平台,想要融资或者委託交易,这里提供等同於权货务的服务。
    这一项担保收费可就高了,官方收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十的榨货税,可你要不是官榨之物,那就白交了高额税。
    走金楼,最高收百分之五,最低收百分之一,绝对的良心价。
    苏軾听完讲解,不禁怀疑起来,自己真是排名天下第一的聪明人?
    李长安这脑袋怎么长的,才二十二岁,他从哪学的这么多常人难以触及的知识。即便是世家子弟,他也见过不少,连钱氏的精英子弟也不过如此,更別提其他家了。
    李长安有古怪啊!
    忙完了入库,这时间已经到了黄昏,眼看著太阳变红,即將落入远方的地平线。
    苏軾赶在出发去匯星楼之前拦住李长安。
    再不出手,看样子兄弟以后天天过手几十万,哪儿还有閒心操办自己的事儿。
    “长安,这新城建设的事儿,我答应你了!”
    李长安正沉浸在用钱办学,办学培养人才,用人才改变大宋的幻梦中。被苏軾一叫,又落回了现实。
    “你手下百来个精英,他们不是要自己干么?办法我可以教你,只要做出规划,然后派人到各家大户去推销,一个月下来怎么也能融到三五十万贯。启动资金够了,到时候你再来我这贷款,事儿不就成了!”
    苏軾心说要真那么容易,我还至於正经事儿不干,陪你在这熬了一天?
    再说了,那帮人的本事和野心都是当官,做產业建设,水平还赶不上你新收的那个蔡京呢。
    “看在你姐的面上,再帮我一次,全权託付给你,绝不反悔!”
    李长安想了一会,喷了一下,好大不情愿的样子,“算了,谁让我是苏迈的舅舅呢,真怕了你了。改天开封府正式发个公函,咱们做一场发布会,宣告东城改造项目转交给我。赚多赚少,到时候你可別找后帐。”
    苏軾点点头,掏出来帕子抹了一把脸。
    心说我得有那个本事才行,看看你今天结交的都是些什么人物,只要金楼运转起来,全大宋的权贵都得给你捧场。
    到时候我找你麻烦,怕不是要被贬去修州。
    “行了,走吧!今晚濮王爷做东,请了京城名妓刘诗诗,咱们先找个地方洗白白去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