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章 马弊案(月初求票)
第112章 马弊案(月初求票)
王雱既是来辞行,也是来匯报的。
马政大案官家高度重视,太閤五辅臣极力支持,政事堂和枢密院极少肘,查案还算顺利。
马政即国运,这是一个定都北方的政权必须时刻牢记的。
两条腿打六条腿,贏了追不上,输了跑不脱,在缺乏武器代差优势的前提下,无马等於白给。
宋承唐制,太祖武將出身,对军队的战力极为重视。
篡周之后,毕竟也是个“臥榻之侧,岂容他人睡”的雄主,他对国朝的马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官榨,跟草原买;自產,设立马监製度;自研,建立育马机构,改良品种。
三项措施,极大的支持了太祖太宗两朝的战爭需求。
太宗两次北伐,消耗掉了威胁政权的牙兵势力,同时也丟掉了大量的战马。
太祖所设立的马监製度,养马二务、四务,不再能满足大宋的军队建设需要。
到了真宗时期,进行了第二次改革。
以前多头管理,有太僕寺、群牧司、騏驥院三个顶层管理机构。
太僕寺归文官、群牧司归枢密院、騏驥院归皇家。九龙治水,自然旱涝失调,马政越搞越糊涂。
真宗直接拔高了太僕寺的地位,统领所有马政相关机构,上到群牧司,下到各郡县诸坊监。
混乱的局面一度得到改善,真宗朝马政巔峰期,全国战马註册总量超过了二十万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
西夏李继迁彻底与宋决裂,中原跟西域的连接通道被截断了,优良的马种不再易得。
辽国也有马,可是一来两国交易管控严格,买到的公马都是太监马。二来北马品质不行,民间走私交易获得的马种,也都是个体矮小比驴子大不了多少的草原灰马。
到了仁宗时期,除了西北,大宋基本进入了边疆的稳定期。
文臣武將依靠战爭晋升的阶段结束,开始把眼光转回国內,寻找在存量利益里分肉吃的机会。
很快,太僕寺被架空,群牧司成了摆设,騏驥院成了养马的畜栏。
【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??????.?????】
五次西夏战爭,彻底消耗掉了真宗赞下的底子,仁宗去世之前,大宋官马已经到了缺少马种的程度。
英宗上任,翻看太祖实录,找到了“马政即国运”的祖训,决定振兴马政。
一振兴不要紧,上下一盘帐,发现了仁宗后期的二十年,马政上至少被人贪墨了五千万贯资金。
当时一年的国赋才三千万不到四千,平均一年盈余还不到七百。
也就是说,有人利用仁宗的宽厚,在二十年时间里,贪掉了大宋国七年的財政盈余。
面对仁宗留下的烂尾財政,空虚的国库,跑耗子的內库,英宗灵机一动,决定找两个人来追赃。
赵拆和韩琦,这俩人都属倔驴的,而且持身清正。
刚查了几个月,俩人就遭到大量的弹劾,连家里后院小孩子偷看女僕上厕所的谣言都编出来了。
君臣三人一合计,这事儿得悄悄的来,说不定有多少人深陷其中。
表面上,英宗用“濮议之爭”掩人耳目,吸引朝堂的注意力。暗地里,赵和韩琦安排人手,继续深入调查。
这一查不要紧,查到的真相足以毁掉整个帝国,英宗身子骨不好,没有信心跟这股势力开战,只能將两位大臣调查的结果封存,先治病再说。
结果英宗天不假年,在这副烂摊子上熬了六年,身体越来越差,带著深深的遗憾,去地下找仁宗和亲爹报委屈去了。
赵项登台,曹氏执政。
当初调查马政案的赵和韩琦分別出京,被调离了核心岗位。
再没人提昔年旧案,直到前些日子赵项耍脾气翘家,又一次將目光投注在帝国的四条腿儿上。
经过苏軾和王雾明暗两条线的初步调查,得出一个结论:谁查谁死!
上到宗室、外戚、勛贵,中到枢密院相公,下到三大机构里的各级官员,无人不贪、
无人不腐。
打仗做不到上下一心,但搂钱这件事上,这群人已经形成了多年的默契。
市马,这块归了各路王爷和外戚、勛贵;养马被文官和小吏们上下瓜分;马种改良项目早已停摆。
除非有胆量得罪所有人,否则这案子查不下去。
现在苏軾查到的內容,都是这帮人捨车保帅丟出来的弃子,算是面子上给皇帝的交代真往深了查,別说苏軾,连皇帝也有危险。
既然旁支能继承皇位,太后就能监国秉政,那又何必非坚持要过继的英宗之子才有法统继承权呢。
王雾的建议是,及早收手,最多换个形式,让这帮人多吐出来一点。
比如:劝捐!
让所有参与腐败的人捐马,多少搞出来一点利息,凑足马政启动的种马就可以了。
“这是那帮人让你传的话?”
王雾懒洋洋的,有些意兴阑珊,“我爹给我传的话,有人要推新党重新上台,这是交易条件。”
“不过你放心,我爹不可能答应,好不容易摆脱了那帮乡党,他忙正事儿还嫌精力不够呢!”
真是令人头疼,居然比大清的火龙烧仓还厉害。
李长安也一时间想不到什么好办法,世界政治经济史上,从罗马到日不落,再到大林子和大美丽国,全世界就没有一个能反腐成功的例子。
越是旷日持久的深度腐败,越难以清除。
疾在理的时候不治,到了骨髓,那就只能不治了。
有些事儿,只能防,没法治。
即便是荷兰、丹麦、瑞士、芬兰、瑞典这样的高廉洁指数地区,也只能对前一个时期的势力进行特赦。
抠根儿,那是真能抠到根儿適可而止么,自己一个穿越者,还要跟这帮土著妥协?
可不妥协,就意味著你死我活的宣战,眼下自己的摊子才刚刚铺开,现在动手似乎早了些。
“你觉得咱们能放他们多少血?”
一说到这个,王雾王公子终於有了些精神。
“一匹马算五十贯,他们至少吞了一百万匹的钱財,咱们十取一,比我爹的青苗贷便宜。”
“你骂我?”
“长安何出此言?”
“我堂堂汴京小財神,好不容易伸回手,才要十分之一的帐,那不成跪著要饭的了么?”
王雾点了点头,“如此说,確实便是跪著要饭的!”
李长安奸笑一阵,摸出一张权货务的交引,再排出金楼发行的债券。
“跟我斗,他们有这个实力么?此去北边,你一定要发挥你王公子的魅力,结交辽国权贵和马商,咱们做个局....:”
苏軾很忙,很累,很烦!
三十二岁,代理京畿路转运使,又实际担当首都行政长官,还得监督马政案的调查进展。
即便是大宋第一才子,这些日子下来,也要油尽灯枯了。
不得已,他玩了一手灯下黑,根本不跟政事堂打报告,直接开始了开封府的人事结构调整。
开封府的行政、司法、治安、税赋等各种权利架构,基本比照朝廷的六部九卿制。
好处就是能无缝衔接,要登基的太子或者要拜相的重臣过来歷练,两三年就可以顺利熟悉国家制度,过渡到顶层。
要说坏处,那说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。
京畿路四百多万人口,开封都百万居民,实际的工作复杂度,比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还大。
用一套汉朝初期创建的原始治理架构,运行管理这么一个超魔幻的现实引擎。
结果就是,能拖著不出乱子,那就算为政清明。
仅拿刑曹举例,开封府不但接汴京两县开封祥符的案子,还要接很多京畿路的案子,还要接待上京告御状的案子。
一个州府级別的配置,干著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一半的工作。
开封府的判官,有本事的三年之內肯定调走,谁也不想猝死在任上。
翻看歷史,只有赵光义一个人在任超过了十年。
苏軾不想英年早逝,借著朝政过渡期,玩了一手灯下黑,私自对开封府进行了扩权。
首先,作为开封府尹,他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拥有二十人规模的秘书班底。
每个人各管一块,从街区治理到税赋徵收到司法治安,反正有一处空缺,就设一个秘书。
除判官和各曹主事,其他人不得直接向自己报告,先往秘书处递交办事公函。
这样只是解放了自己,下面的人还是忙得陀螺转。
下面设不了秘书,但是可以配“文书参军”,反正开封府现在有钱,一个人最多可以配俩。
各曹进行权力下放,调动社会力量,召集行会、商会、民间社团进行工作分拆。
比如开封府管理一千八百名衙役的都巡检,以前他除了手下,就只能依靠帮閒和白身来完成工作。
帮閒和白身役没薪水,就只能放任他们欺负百姓和商家,捞取好处。
工作是完成了,却怨声载道,老百姓都背地里管衙役叫黑狗子,帮閒和白身役叫狗子。
苏軾授权巡检使在城区设立管片,整个三百多平方里的城区划成六十个区域,设立治安所。
治安所结合保甲制度,充分利用街道良家子和弓箭社、摔跤社等组织,实现对街区的下沉式管理。
有了层级制,苏軾总算是把自己从繁重的批阅审核工作中解放了出来。
他终於有功夫来监督三司办案,督查皇差。
从宣布立案开始,如今已经有数十人自首,並主动交代了犯罪经过和退还了非法所得。
案件进展一片大好,不是小好!
照三司的查案速度,不出一个月,这么大的积弊案子就可以理清了。
大功一件啊,自己简直堪比寇准、包拯、司马光!
可这是真的么?
咚咚咚,有人敲响书房的门。
进来一个长相跟他有六分相似的青年,手里还领著个孩子,“大哥,家里出事儿了!”
王雱既是来辞行,也是来匯报的。
马政大案官家高度重视,太閤五辅臣极力支持,政事堂和枢密院极少肘,查案还算顺利。
马政即国运,这是一个定都北方的政权必须时刻牢记的。
两条腿打六条腿,贏了追不上,输了跑不脱,在缺乏武器代差优势的前提下,无马等於白给。
宋承唐制,太祖武將出身,对军队的战力极为重视。
篡周之后,毕竟也是个“臥榻之侧,岂容他人睡”的雄主,他对国朝的马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官榨,跟草原买;自產,设立马监製度;自研,建立育马机构,改良品种。
三项措施,极大的支持了太祖太宗两朝的战爭需求。
太宗两次北伐,消耗掉了威胁政权的牙兵势力,同时也丟掉了大量的战马。
太祖所设立的马监製度,养马二务、四务,不再能满足大宋的军队建设需要。
到了真宗时期,进行了第二次改革。
以前多头管理,有太僕寺、群牧司、騏驥院三个顶层管理机构。
太僕寺归文官、群牧司归枢密院、騏驥院归皇家。九龙治水,自然旱涝失调,马政越搞越糊涂。
真宗直接拔高了太僕寺的地位,统领所有马政相关机构,上到群牧司,下到各郡县诸坊监。
混乱的局面一度得到改善,真宗朝马政巔峰期,全国战马註册总量超过了二十万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
西夏李继迁彻底与宋决裂,中原跟西域的连接通道被截断了,优良的马种不再易得。
辽国也有马,可是一来两国交易管控严格,买到的公马都是太监马。二来北马品质不行,民间走私交易获得的马种,也都是个体矮小比驴子大不了多少的草原灰马。
到了仁宗时期,除了西北,大宋基本进入了边疆的稳定期。
文臣武將依靠战爭晋升的阶段结束,开始把眼光转回国內,寻找在存量利益里分肉吃的机会。
很快,太僕寺被架空,群牧司成了摆设,騏驥院成了养马的畜栏。
【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??????.?????】
五次西夏战爭,彻底消耗掉了真宗赞下的底子,仁宗去世之前,大宋官马已经到了缺少马种的程度。
英宗上任,翻看太祖实录,找到了“马政即国运”的祖训,决定振兴马政。
一振兴不要紧,上下一盘帐,发现了仁宗后期的二十年,马政上至少被人贪墨了五千万贯资金。
当时一年的国赋才三千万不到四千,平均一年盈余还不到七百。
也就是说,有人利用仁宗的宽厚,在二十年时间里,贪掉了大宋国七年的財政盈余。
面对仁宗留下的烂尾財政,空虚的国库,跑耗子的內库,英宗灵机一动,决定找两个人来追赃。
赵拆和韩琦,这俩人都属倔驴的,而且持身清正。
刚查了几个月,俩人就遭到大量的弹劾,连家里后院小孩子偷看女僕上厕所的谣言都编出来了。
君臣三人一合计,这事儿得悄悄的来,说不定有多少人深陷其中。
表面上,英宗用“濮议之爭”掩人耳目,吸引朝堂的注意力。暗地里,赵和韩琦安排人手,继续深入调查。
这一查不要紧,查到的真相足以毁掉整个帝国,英宗身子骨不好,没有信心跟这股势力开战,只能將两位大臣调查的结果封存,先治病再说。
结果英宗天不假年,在这副烂摊子上熬了六年,身体越来越差,带著深深的遗憾,去地下找仁宗和亲爹报委屈去了。
赵项登台,曹氏执政。
当初调查马政案的赵和韩琦分別出京,被调离了核心岗位。
再没人提昔年旧案,直到前些日子赵项耍脾气翘家,又一次將目光投注在帝国的四条腿儿上。
经过苏軾和王雾明暗两条线的初步调查,得出一个结论:谁查谁死!
上到宗室、外戚、勛贵,中到枢密院相公,下到三大机构里的各级官员,无人不贪、
无人不腐。
打仗做不到上下一心,但搂钱这件事上,这群人已经形成了多年的默契。
市马,这块归了各路王爷和外戚、勛贵;养马被文官和小吏们上下瓜分;马种改良项目早已停摆。
除非有胆量得罪所有人,否则这案子查不下去。
现在苏軾查到的內容,都是这帮人捨车保帅丟出来的弃子,算是面子上给皇帝的交代真往深了查,別说苏軾,连皇帝也有危险。
既然旁支能继承皇位,太后就能监国秉政,那又何必非坚持要过继的英宗之子才有法统继承权呢。
王雾的建议是,及早收手,最多换个形式,让这帮人多吐出来一点。
比如:劝捐!
让所有参与腐败的人捐马,多少搞出来一点利息,凑足马政启动的种马就可以了。
“这是那帮人让你传的话?”
王雾懒洋洋的,有些意兴阑珊,“我爹给我传的话,有人要推新党重新上台,这是交易条件。”
“不过你放心,我爹不可能答应,好不容易摆脱了那帮乡党,他忙正事儿还嫌精力不够呢!”
真是令人头疼,居然比大清的火龙烧仓还厉害。
李长安也一时间想不到什么好办法,世界政治经济史上,从罗马到日不落,再到大林子和大美丽国,全世界就没有一个能反腐成功的例子。
越是旷日持久的深度腐败,越难以清除。
疾在理的时候不治,到了骨髓,那就只能不治了。
有些事儿,只能防,没法治。
即便是荷兰、丹麦、瑞士、芬兰、瑞典这样的高廉洁指数地区,也只能对前一个时期的势力进行特赦。
抠根儿,那是真能抠到根儿適可而止么,自己一个穿越者,还要跟这帮土著妥协?
可不妥协,就意味著你死我活的宣战,眼下自己的摊子才刚刚铺开,现在动手似乎早了些。
“你觉得咱们能放他们多少血?”
一说到这个,王雾王公子终於有了些精神。
“一匹马算五十贯,他们至少吞了一百万匹的钱財,咱们十取一,比我爹的青苗贷便宜。”
“你骂我?”
“长安何出此言?”
“我堂堂汴京小財神,好不容易伸回手,才要十分之一的帐,那不成跪著要饭的了么?”
王雾点了点头,“如此说,確实便是跪著要饭的!”
李长安奸笑一阵,摸出一张权货务的交引,再排出金楼发行的债券。
“跟我斗,他们有这个实力么?此去北边,你一定要发挥你王公子的魅力,结交辽国权贵和马商,咱们做个局....:”
苏軾很忙,很累,很烦!
三十二岁,代理京畿路转运使,又实际担当首都行政长官,还得监督马政案的调查进展。
即便是大宋第一才子,这些日子下来,也要油尽灯枯了。
不得已,他玩了一手灯下黑,根本不跟政事堂打报告,直接开始了开封府的人事结构调整。
开封府的行政、司法、治安、税赋等各种权利架构,基本比照朝廷的六部九卿制。
好处就是能无缝衔接,要登基的太子或者要拜相的重臣过来歷练,两三年就可以顺利熟悉国家制度,过渡到顶层。
要说坏处,那说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。
京畿路四百多万人口,开封都百万居民,实际的工作复杂度,比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还大。
用一套汉朝初期创建的原始治理架构,运行管理这么一个超魔幻的现实引擎。
结果就是,能拖著不出乱子,那就算为政清明。
仅拿刑曹举例,开封府不但接汴京两县开封祥符的案子,还要接很多京畿路的案子,还要接待上京告御状的案子。
一个州府级別的配置,干著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一半的工作。
开封府的判官,有本事的三年之內肯定调走,谁也不想猝死在任上。
翻看歷史,只有赵光义一个人在任超过了十年。
苏軾不想英年早逝,借著朝政过渡期,玩了一手灯下黑,私自对开封府进行了扩权。
首先,作为开封府尹,他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拥有二十人规模的秘书班底。
每个人各管一块,从街区治理到税赋徵收到司法治安,反正有一处空缺,就设一个秘书。
除判官和各曹主事,其他人不得直接向自己报告,先往秘书处递交办事公函。
这样只是解放了自己,下面的人还是忙得陀螺转。
下面设不了秘书,但是可以配“文书参军”,反正开封府现在有钱,一个人最多可以配俩。
各曹进行权力下放,调动社会力量,召集行会、商会、民间社团进行工作分拆。
比如开封府管理一千八百名衙役的都巡检,以前他除了手下,就只能依靠帮閒和白身来完成工作。
帮閒和白身役没薪水,就只能放任他们欺负百姓和商家,捞取好处。
工作是完成了,却怨声载道,老百姓都背地里管衙役叫黑狗子,帮閒和白身役叫狗子。
苏軾授权巡检使在城区设立管片,整个三百多平方里的城区划成六十个区域,设立治安所。
治安所结合保甲制度,充分利用街道良家子和弓箭社、摔跤社等组织,实现对街区的下沉式管理。
有了层级制,苏軾总算是把自己从繁重的批阅审核工作中解放了出来。
他终於有功夫来监督三司办案,督查皇差。
从宣布立案开始,如今已经有数十人自首,並主动交代了犯罪经过和退还了非法所得。
案件进展一片大好,不是小好!
照三司的查案速度,不出一个月,这么大的积弊案子就可以理清了。
大功一件啊,自己简直堪比寇准、包拯、司马光!
可这是真的么?
咚咚咚,有人敲响书房的门。
进来一个长相跟他有六分相似的青年,手里还领著个孩子,“大哥,家里出事儿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