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苏子瞻舌战群登
第105章 苏子瞻舌战群登
李长安接人出狱,苏子瞻舌战群登。
政事堂里,大宋朝精英匯聚,除了镇压边疆的仁宗朝老臣,几乎可以算是群贤毕至了。
富弼、文彦博、右諫议大夫赵、副枢密使兼权知开封府病秧子欧阳修,跑肚拉稀但带病上朝的陈昇之、病体未愈不敢忘忧国的王安石、新官上任火烧眉毛的韩絳、打包搬家才干到一半的司马光,.......
少了一位重臣一一曹偷;多了一位重臣一一高遵甫。
高遵甫,太后高滔滔的亲父,另一位实打实的国舅爷。
太皇太后的脸色很不好看,左右扫视群臣,尤其盯著韩絳瞧了半天,嚇得他真是汗出如浆。
所有老臣都在积极的表达对太皇太后和太后高氏的支持,极力反对天子这种轻桃的少年荒唐行为。
总而言之一句话,大宋百年,都是靠咱们这些老臣撑著,年轻人还是先观摩学习吧,未来早晚是你们的。
苏軾力单势薄,连自己的老师都不敢公然站在自己一边。
政事堂里他看到最年轻的,除了自己,就是一直在装鹤鶉的吕惠卿,这哥们紧皱眉头,却连眼皮都不敢睁开。
举世皆敌啊,他终於明白了昨天分別时李长安拥抱自己的用意。
但自己会怕么,会后悔么?
大宋积弊百年,兵不锐、河不修、民不富、国不强,指著这帮老登(李长安语),天下能自然变好么?
我苏軾,愿意为了这千万宋民,愿为了这大好河山,愿为了心中道义,独自迎战你们!
政事堂里原本东西对坐,现在所有老人都去了东边,西侧只有孤零零的苏軾。
他穿著蜀地標誌性的夏衫,一种富丽堂皇的锦绣罩袍,显得华贵无比。加上他青春正盛,又才名漫天下,让欧阳修脸上不自觉的浮现出满意的笑容,“横压天下苏子瞻”,即便死后得不到“文正”,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。
只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他为弟子遮风挡雨的时候了,年轻人想要成长,就要学会独自面对风暴。
苏軾手里还有天子剑和圣旨,剑已出鞘,寒光镊人。
圣旨概略俭省,惜墨如金,只说皇帝要实地检验所学政略,带著曹平章以备諮询。刚一出门,发现两件大事,一个是户部治河不当,导致河床连年提高,都城开封有倾覆之危;另一件大宋马政腐败不堪用,上下勾结、贪蠢国帑,以致朝廷耗用巨资却无马可用。
要特擢苏軾苏子瞻,以开封府尹的身份,担任专案御史,彻查马政腐败大案。
圣旨,需要政事堂追认。
不追认也没问题,中旨不管用,天子剑管用,三品以下先斩后奏,凭此可调动开封府两千衙役和三千皇城司官兵。
要是连天子剑也不管用了,皇帝就下詔令韩琦和种鄂带兵进京,重打江山!
苏軾如一轮明月一般,光华绽放,映衬得其他人如此渺小。
韩絳终於受不了太皇太后的注视,不得不又一次站出来。
“一朝之重,首重礼仪。既然仁宗、英宗大行皇帝定下体制,官家身为孝子,自然应遵守礼法,信任太皇太后和诸位託孤贤臣,先观政五年,再行亲政。国事牵一髮而动全身,怎可率性而为。
“故此,设天下河道总督事及清查马政事,都应延后而行,眼下当以西边事为要。”
韩絳说完,用余光观察了一下富弼和文彦博,希望这两位朝廷的压舱石对自己臂越发言,没有太大的恶感。
他不敢看曹氏,曹偷被小皇帝扣下了,他想不出来解救之法,只能装缩头乌龟。
见韩絳只敲边鼓,不敢说要害,王安石坐不住了,挺身而起。
“自古以来,为政当抓紧要。朝廷之困,首在財疏,官家当修身养德,一意变法。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手忙脚乱,徒费精力,终不能治其根本!”
王安石一出来说话,变法派齐齐送来支持的眼神,嫉妒得韩絳想要发狂。
太皇太后转过脸看著苏軾,意思你听明白了没有,老身不但有先皇支持的礼法基础还有改革国政的群臣支持。
垂帘听政这就是最正確的道路,其他的,都是邪路。
苏軾背著双手,把焦点对准富弼,想看看这个洛党党魁有没有什么补充。
富弼眼观鼻,鼻观口,像一匹站看睡觉的马儿。
好,你既然不出声,那我骂人的时候,你也別出来急眼。
“敢问两位相公,变法之初,以天命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说服天子的,可是两位?”
王安石胸口一痛,眼前一片金光,差点又嘎过去。
都说了几次了,老夫不是那个意思,怎么李长安曲解完,你们都把屎盆子扣我头上还能不能还人清白了。
“我”
他还想解释,可苏軾怎么可能给他机会。
“別提礼法,提礼法如今当是大周天下!”
轰宛如一道惊雷落下,所有人缩著脖子声,连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有些慌了。
苏軾啊苏軾,你要当堂造反么,提什么不好,提这个?
“三皇五帝,春秋战国,有礼法么?有礼法为何有春秋五霸,战国七雄,有秦王扫六合,有陈胜吴广,有项羽刘邦,有王莽刘秀,有黄幣有三国,有司马代曹,有八王之乱,有两晋南北朝,有五胡十六国,......”
苏軾说完,著步子,从前头走到后头,又从后头走回前头。
三朝老臣,政事堂枢密院大佬,没一个敢应声的。
他们在朝堂上斗爭多年,一眼便能看出,今儿苏軾是来抱著眾人跳崖的,谁沾上谁一起死。
幸好,这小子说的大周不是郭威的大周,要不待会大汉將军就得动用节砍人头了。
“礼法,天命,从来是自我而起,岂有怀抱陈简旧瀆做金科玉律之事?太祖陈桥起义,安定天下,符合你们的礼么?太宗以叔代侄,廓清寰宇,符合你们的礼么?先朝濮仪之爭,符合你们的礼么?”
欧阳修的老心臟腾腾腾腾癲蹬的,就像马车疯跑在麦垄上,眼看著自己头昏眼腿软,就要散架。
苏軾啊,我不是你老师,你是我祖宗啊!
你自杀还得带著老师,可真是亲孝,这辈子別想“文正”了,骨灰都不知道扬到哪条臭水沟。
天命自我而起,这话也是臣子能说的?
你当你是王安石,长得师,学问高,太皇太后就一样崇敬你,让你胡乱说话?
文彦博一看苏軾要疯,再不让他闭嘴,一会把大宋的根儿都给刨了。
咱们谈的是“小礼”,不是“大礼”,拉扯那么远干什么,大宋朝仁义礼智信都得往小了说,说大了就是叛国。
文彦博站出来厉声喝止:“苏子瞻,不得胡言!我朝以孝治天下,子从父,臣从君,此乃天下孝道。我辈儒学子弟,怎可妄言主上,此乃大逆不道之言。我看你今日疲惫多乱语,且归家反省三日,再行上朝言事方可。”
臭小子,赶快跑吧,没看太皇太后手都哆嗦了么,一个气急当场下令把你斩了,老夫不一定能拦得住啊。
真想造反,你去找官家也好,回蜀中也行,哪有跑到朝堂上来的。
苏軾微微一笑,不顾文相公的一番好意,继续输出。
“那太祖尽臣子之孝了么?”
噗....文彦博嘴角流血,咳嗽一声,喷出一片雪雾,应声而倒。
眾人瞪大了眼睛,暗嘆可惜,自己没有先下手走这一步。
太皇太后看向富弼,可惜富弼的眼皮太厚,耳朵太聋,根本感受不到曹氏的心意。
司马光一瞧,別人不动坑,他自己不能装哑巴啊。
刚卸任就挑子,影响太不好,而且没找见皇上,自己心里有愧,帮太皇太后说句话,也算还了人情。
“子瞻,就事论事,不可胡乱攀扯!既有河渠司,又何必增设河道总督,我朝官制叠床架屋,已是政令难通,使费日糜,新增一部,徒增乱尔。”
你这河道总督几品,管多少人,预算几何,用不用役,这牵一髮而动全身,上嘴唇一碰下嘴唇,说的容易。
没等苏軾反驳,司马光继续说第二条。
曹氏和剩下的大臣看司马光拽回话头,不再討论天命,终於把心往回放了一放。
“马政清查一事,上可解財政之困,下可安黎民之怨。御史台亦早有奏疏,弹劾枢密院用人不当,枉费国帑。事有轻重缓急,治河非一日之功,先治马后治河,可否?”
啊?
除了富弼,大家又一次瞪大了眼睛,你姓司马的果然都是脑后天生反骨,咱们不是反对中旨要劝回皇上,你怎么先叛变了。这马政案能查么,从真宗查到仁宗,得多少人抄家发配,多少人去官夺爵。
查马政,还特么不如设河道总督呢,反正就是个官儿名,又不是真的一定要治河。
不过,苏軾一点都不领情。
老子河要修,要为河东、京东路的百姓挣一条活路,不再过三年两决口,十年九收的灾民生活。
马政老子也要查,把这帮尸位素餐、监守自盗、贪蠹自肥的蛀虫们,一个一个一个的都揪出来,挨个捏死!
“苏子瞻乃天子使臣也,天子之命,无可商榨!既如此,吾当归天子营中,以復君命!”
说完,宝剑归鞘,抓起圣旨,迈开大步就往外走。
老子不谈了,磨嘰一上午,全是闔愣嗑,没一句真心话。
不答应条件,还想迎还天子,老子不谈了!
他这一动身,老太太曹氏赶紧咳嗽,“学士留步!”
这年轻人,脾气太盛了!
谈判么,自然是你漫天要价,我落地还钱,哪有你说什么我就答应什么的道理。
咱还没谈正题儿呢,皇帝一日不回皇宫,咱们这朝廷就是偽朝啊,得先把这个根本礼法解决了再说。
“本宫答应了!”
李长安接人出狱,苏子瞻舌战群登。
政事堂里,大宋朝精英匯聚,除了镇压边疆的仁宗朝老臣,几乎可以算是群贤毕至了。
富弼、文彦博、右諫议大夫赵、副枢密使兼权知开封府病秧子欧阳修,跑肚拉稀但带病上朝的陈昇之、病体未愈不敢忘忧国的王安石、新官上任火烧眉毛的韩絳、打包搬家才干到一半的司马光,.......
少了一位重臣一一曹偷;多了一位重臣一一高遵甫。
高遵甫,太后高滔滔的亲父,另一位实打实的国舅爷。
太皇太后的脸色很不好看,左右扫视群臣,尤其盯著韩絳瞧了半天,嚇得他真是汗出如浆。
所有老臣都在积极的表达对太皇太后和太后高氏的支持,极力反对天子这种轻桃的少年荒唐行为。
总而言之一句话,大宋百年,都是靠咱们这些老臣撑著,年轻人还是先观摩学习吧,未来早晚是你们的。
苏軾力单势薄,连自己的老师都不敢公然站在自己一边。
政事堂里他看到最年轻的,除了自己,就是一直在装鹤鶉的吕惠卿,这哥们紧皱眉头,却连眼皮都不敢睁开。
举世皆敌啊,他终於明白了昨天分別时李长安拥抱自己的用意。
但自己会怕么,会后悔么?
大宋积弊百年,兵不锐、河不修、民不富、国不强,指著这帮老登(李长安语),天下能自然变好么?
我苏軾,愿意为了这千万宋民,愿为了这大好河山,愿为了心中道义,独自迎战你们!
政事堂里原本东西对坐,现在所有老人都去了东边,西侧只有孤零零的苏軾。
他穿著蜀地標誌性的夏衫,一种富丽堂皇的锦绣罩袍,显得华贵无比。加上他青春正盛,又才名漫天下,让欧阳修脸上不自觉的浮现出满意的笑容,“横压天下苏子瞻”,即便死后得不到“文正”,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。
只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他为弟子遮风挡雨的时候了,年轻人想要成长,就要学会独自面对风暴。
苏軾手里还有天子剑和圣旨,剑已出鞘,寒光镊人。
圣旨概略俭省,惜墨如金,只说皇帝要实地检验所学政略,带著曹平章以备諮询。刚一出门,发现两件大事,一个是户部治河不当,导致河床连年提高,都城开封有倾覆之危;另一件大宋马政腐败不堪用,上下勾结、贪蠢国帑,以致朝廷耗用巨资却无马可用。
要特擢苏軾苏子瞻,以开封府尹的身份,担任专案御史,彻查马政腐败大案。
圣旨,需要政事堂追认。
不追认也没问题,中旨不管用,天子剑管用,三品以下先斩后奏,凭此可调动开封府两千衙役和三千皇城司官兵。
要是连天子剑也不管用了,皇帝就下詔令韩琦和种鄂带兵进京,重打江山!
苏軾如一轮明月一般,光华绽放,映衬得其他人如此渺小。
韩絳终於受不了太皇太后的注视,不得不又一次站出来。
“一朝之重,首重礼仪。既然仁宗、英宗大行皇帝定下体制,官家身为孝子,自然应遵守礼法,信任太皇太后和诸位託孤贤臣,先观政五年,再行亲政。国事牵一髮而动全身,怎可率性而为。
“故此,设天下河道总督事及清查马政事,都应延后而行,眼下当以西边事为要。”
韩絳说完,用余光观察了一下富弼和文彦博,希望这两位朝廷的压舱石对自己臂越发言,没有太大的恶感。
他不敢看曹氏,曹偷被小皇帝扣下了,他想不出来解救之法,只能装缩头乌龟。
见韩絳只敲边鼓,不敢说要害,王安石坐不住了,挺身而起。
“自古以来,为政当抓紧要。朝廷之困,首在財疏,官家当修身养德,一意变法。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手忙脚乱,徒费精力,终不能治其根本!”
王安石一出来说话,变法派齐齐送来支持的眼神,嫉妒得韩絳想要发狂。
太皇太后转过脸看著苏軾,意思你听明白了没有,老身不但有先皇支持的礼法基础还有改革国政的群臣支持。
垂帘听政这就是最正確的道路,其他的,都是邪路。
苏軾背著双手,把焦点对准富弼,想看看这个洛党党魁有没有什么补充。
富弼眼观鼻,鼻观口,像一匹站看睡觉的马儿。
好,你既然不出声,那我骂人的时候,你也別出来急眼。
“敢问两位相公,变法之初,以天命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说服天子的,可是两位?”
王安石胸口一痛,眼前一片金光,差点又嘎过去。
都说了几次了,老夫不是那个意思,怎么李长安曲解完,你们都把屎盆子扣我头上还能不能还人清白了。
“我”
他还想解释,可苏軾怎么可能给他机会。
“別提礼法,提礼法如今当是大周天下!”
轰宛如一道惊雷落下,所有人缩著脖子声,连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有些慌了。
苏軾啊苏軾,你要当堂造反么,提什么不好,提这个?
“三皇五帝,春秋战国,有礼法么?有礼法为何有春秋五霸,战国七雄,有秦王扫六合,有陈胜吴广,有项羽刘邦,有王莽刘秀,有黄幣有三国,有司马代曹,有八王之乱,有两晋南北朝,有五胡十六国,......”
苏軾说完,著步子,从前头走到后头,又从后头走回前头。
三朝老臣,政事堂枢密院大佬,没一个敢应声的。
他们在朝堂上斗爭多年,一眼便能看出,今儿苏軾是来抱著眾人跳崖的,谁沾上谁一起死。
幸好,这小子说的大周不是郭威的大周,要不待会大汉將军就得动用节砍人头了。
“礼法,天命,从来是自我而起,岂有怀抱陈简旧瀆做金科玉律之事?太祖陈桥起义,安定天下,符合你们的礼么?太宗以叔代侄,廓清寰宇,符合你们的礼么?先朝濮仪之爭,符合你们的礼么?”
欧阳修的老心臟腾腾腾腾癲蹬的,就像马车疯跑在麦垄上,眼看著自己头昏眼腿软,就要散架。
苏軾啊,我不是你老师,你是我祖宗啊!
你自杀还得带著老师,可真是亲孝,这辈子別想“文正”了,骨灰都不知道扬到哪条臭水沟。
天命自我而起,这话也是臣子能说的?
你当你是王安石,长得师,学问高,太皇太后就一样崇敬你,让你胡乱说话?
文彦博一看苏軾要疯,再不让他闭嘴,一会把大宋的根儿都给刨了。
咱们谈的是“小礼”,不是“大礼”,拉扯那么远干什么,大宋朝仁义礼智信都得往小了说,说大了就是叛国。
文彦博站出来厉声喝止:“苏子瞻,不得胡言!我朝以孝治天下,子从父,臣从君,此乃天下孝道。我辈儒学子弟,怎可妄言主上,此乃大逆不道之言。我看你今日疲惫多乱语,且归家反省三日,再行上朝言事方可。”
臭小子,赶快跑吧,没看太皇太后手都哆嗦了么,一个气急当场下令把你斩了,老夫不一定能拦得住啊。
真想造反,你去找官家也好,回蜀中也行,哪有跑到朝堂上来的。
苏軾微微一笑,不顾文相公的一番好意,继续输出。
“那太祖尽臣子之孝了么?”
噗....文彦博嘴角流血,咳嗽一声,喷出一片雪雾,应声而倒。
眾人瞪大了眼睛,暗嘆可惜,自己没有先下手走这一步。
太皇太后看向富弼,可惜富弼的眼皮太厚,耳朵太聋,根本感受不到曹氏的心意。
司马光一瞧,別人不动坑,他自己不能装哑巴啊。
刚卸任就挑子,影响太不好,而且没找见皇上,自己心里有愧,帮太皇太后说句话,也算还了人情。
“子瞻,就事论事,不可胡乱攀扯!既有河渠司,又何必增设河道总督,我朝官制叠床架屋,已是政令难通,使费日糜,新增一部,徒增乱尔。”
你这河道总督几品,管多少人,预算几何,用不用役,这牵一髮而动全身,上嘴唇一碰下嘴唇,说的容易。
没等苏軾反驳,司马光继续说第二条。
曹氏和剩下的大臣看司马光拽回话头,不再討论天命,终於把心往回放了一放。
“马政清查一事,上可解財政之困,下可安黎民之怨。御史台亦早有奏疏,弹劾枢密院用人不当,枉费国帑。事有轻重缓急,治河非一日之功,先治马后治河,可否?”
啊?
除了富弼,大家又一次瞪大了眼睛,你姓司马的果然都是脑后天生反骨,咱们不是反对中旨要劝回皇上,你怎么先叛变了。这马政案能查么,从真宗查到仁宗,得多少人抄家发配,多少人去官夺爵。
查马政,还特么不如设河道总督呢,反正就是个官儿名,又不是真的一定要治河。
不过,苏軾一点都不领情。
老子河要修,要为河东、京东路的百姓挣一条活路,不再过三年两决口,十年九收的灾民生活。
马政老子也要查,把这帮尸位素餐、监守自盗、贪蠹自肥的蛀虫们,一个一个一个的都揪出来,挨个捏死!
“苏子瞻乃天子使臣也,天子之命,无可商榨!既如此,吾当归天子营中,以復君命!”
说完,宝剑归鞘,抓起圣旨,迈开大步就往外走。
老子不谈了,磨嘰一上午,全是闔愣嗑,没一句真心话。
不答应条件,还想迎还天子,老子不谈了!
他这一动身,老太太曹氏赶紧咳嗽,“学士留步!”
这年轻人,脾气太盛了!
谈判么,自然是你漫天要价,我落地还钱,哪有你说什么我就答应什么的道理。
咱还没谈正题儿呢,皇帝一日不回皇宫,咱们这朝廷就是偽朝啊,得先把这个根本礼法解决了再说。
“本宫答应了!”